歡迎光臨!! 2/5境外公司上班如何保障權益 2/5公司的強制開會 2/5月薪26000放假放4天一天9小時 1/11自105年1月1日起法定正常工時... 1/05取消特別休假!!
當前位置 > 首頁 > 勞動論壇 > 歐美勞動趨勢11 > 回力鏢世代(Boomerang generation)的背後
歐美勞動趨勢11
[ 2014/02/06 ] 回力鏢世代(Boomerang generation)的背後

       回力鏢世代(Boomerang generation)的背後
【洪清海】
 
回力鏢,又稱迴旋鏢,據說在古代是一種打獵的利器,而現在則成為一種運動器材,甚至還成為一項頗受歡迎的競賽。顧名思義,回力鏢在擲出之後可以神奇地飛回原點,這是空氣動力學原理的作用。
 
 回力鏢是很有趣的運動,在學校的運動場上,或是如茵的公園綠地,經常會看到年輕學子玩回力鏢的情景。以前,看到年輕人矯健的身手,在金色陽光下追趕跑跳,青春的活力澎湃如浪,總覺得年輕就是希望,充滿無限的可期的性。然而,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如今的年輕世代,生命所承載的挫敗可能多於希望,面對的不確定性可能大於可期待性。在美國,這一代的年輕人被稱為回力鏢世代(Boomerang generation),這與年輕人愛玩回力鏢無關,而是年輕人在經濟的壓力下搬回家與父母同住,如同擲出的飛鏢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
 
 根據一項2013年的調查,美國受訪的家長回答子女搬回同住的比例為29%,亦即每4個家就有一個家庭回到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狀況。搬回同住的子女中以18-24歲占53%最高,25-29歲占41%,30-34歲占17%。換言之,搬回同住的子女可能不只一人,其中包括已逾而立之年的子女。此一現象,對向來鼓勵年輕人獨立生活的美國社會而言,確屬不太尋常。此外,調查顯示,96%返家同住的年輕人有分擔家庭開銷,而非完全依賴父母資助度日。此與台灣社會所謂的「尼特族」和「啃老族」,並不完全相同,反而與「青貧族」較為相近。
 
 已就業年輕子女搬回與父母同住,除了可以節省生活開支,也可以促進家庭情感,重塑家庭價值與功能,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問題的關鍵在於返家的行動是迫於現實的經濟壓力,是以撙節為考量,甚至是不得不爾的「度小月」,而最令人憂慮的是,年輕人面對的現實經濟壓力,似乎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改變的難題。
 
回力鏢世代的出現,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國勞工實質薪資的長期停滯與下滑(stagnated and fallen)。而薪資停滯與下滑,固然與美國經濟在金融危機中受挫有關,但主要來自美國經社不公平問題的擴大。換言之,回力鏢世代主要來自勞動市場所得分配的不公與不足。
 
1970年代後期,美國薪資成長趨緩,同期間美國工會組織也呈現衰退現象。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即是愈來愈多的州政府通過實施「工作權法」(right to work),禁止工會向非會員收取工會費用,削弱了工會的財務,而企業更以遷廠為要脅,讓工會協商投鼠忌器。1981年共和黨雷根當選總統,政策上採取重商與放任主義,對企業進行減稅與法令鬆綁,卻對工會進行打壓,一口氣解僱11000名參與罷工的航管人員,即是一例。統計顯示,自1982年至2002年,實施「工作權法」各州的製造業工作機會增加62%,而未實施「工作權法」各州則只增加42%,足見除了政府不支持工會組織外,企業對投資環境的選擇也有意避開工會的糾纏。
 
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正式上路,產業與勞工在區域間的流動日益頻繁,美國製造業大量外移墨西哥,而墨西哥的非法勞工更是湧向美國,造成勞動市場結構性變化。「境外生產」、「外包」和短期性僱用,漸成為企業控制勞動成本的手段,「下修」(trickle-down)不再僅是一種意識型態(ideology),更是企業回應競爭壓力的直接行動,所得分配不公日趨惡化。此一時期,雖是民主黨的柯林頓總統執政,但在其主張的「夥伴關係」下,工會充其量只能以凍結罷工權的讓步協商,換取企業不遷廠和微調薪資的承諾,對整體勞動市場的議價作用已是強弩之末。「自由貿易能做的是創造財富,讓政府可以用來做必要的事,亦即對財富進行分配」,顯然美國政府並沒有做好必要的事,竟讓自由貿易成為美國勞工無法逃避的災難(disaster),柯林頓執政是如此,小布希執政亦復如斯。在經濟掛帥下,政府減稅拼經濟,財政赤字愈滾愈大,社會福利被減縮或民營化,而金融的控制卻愈來愈鬆,終於爆發金融危機。
 
2009年歐巴馬走馬上任,正值美國經濟陷入困境,失業率攀升,歐巴馬推出經濟復興計畫,投入大量資金挽救經濟頹勢,積極創造就業機會,並著手處理社會安全問題,包括引起重大爭議的健保改革,企圖重建社會公平正義。但其多項政策屢遭共和黨杯葛,甚至出現聯邦政府短暫關閉的窘況。目前,美國的經濟雖在貨幣寬鬆政策的刺激下逐漸改善,但社會改革之路則仍困難重重。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社會在「占領華爾街」反肥貓的公民運動之後,所得分配不公平所造成的貧富差距惡化問題,已漸成媒體聚焦討論的議題,調高最低工資和強化工會協商機制的呼聲愈來愈高。除了歐巴馬已提出「為美國加薪」方案,擬將聯邦最低工資從現行每小時7.25美元調整為10.10美元外,速食業勞工更發起「為15戰鬥」(Fight for 15)的運動,全國串聯每週罷工一日,訴求每小時最低工資15美元,引起速食業的巨大震撼。此外,另一個「良好工作國家」(good job nation)運動,也以「生活工資」(living wage)為訴求,強調企業應提供足以維持員工生活的工資,而非「生存工資」(surviving wage)。這兩項正在上演的運動能否成功,尚待進一步觀察,但「不公平」(inequality)已然成為2014年最受關注的課題,這也是結束回力鏢世代所必要的改革行動。
 
從美國回力鏢世代看臺灣「青貧族」的處境,都可以看到年輕人走出校園面對的是冷峻的勞動市場,找工作不易,待業時間長,找到的工作不僅起薪低,調薪更是如烏龜爬壁,連償還助學貸款都很吃力,遑論要累積人生的第一桶金,難怪年輕人奉行「不立、不婚、不生、不育」四不政策,讓人口問題成為動搖國本的國安問題。這一切,與其歸責於教育或產業政策,毋庸直接說是勞動價值被扭曲所致。
 
世界經濟論壇(WEF2014年度風險評估,將貧富差異擴大列為全球最大的危機,而其主因則源自所得分配的不公平。英國最大的雇主團體產業聯合會主席John Cridland更以企業吝於支給員工足夠薪資而感到羞恥。國際工聯(ITUC)秘書長Sharan Burrow則強調「如果沒有薪資的提升來支持需求的擴張,全球經濟無法依靠外銷成長而復甦」。當全球愈來愈重視均衡的所得分配,肯定對經濟持續成長與穩定的關鍵作用,臺灣的企業豈能視若無睹,而政府又豈能只是對企業進行加薪的道德勸說,卻沒有實際行動呢?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