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2/5境外公司上班如何保障權益 2/5公司的強制開會 2/5月薪26000放假放4天一天9小時 1/11自105年1月1日起法定正常工時... 1/05取消特別休假!!
當前位置 > 首頁 > 勞動論壇 > 焦點論述 > 董文雅 > 失業不應有「恥感」
董文雅
[ 2009/02/06 ] 失業不應有「恥感」

失業不應有「恥感」

【董文雅/本會理事長】

 

在全球經濟衰退中,失業問題成為上班族的夢魘,深怕醒來面對無班可上的困窘。失業之可怕,並不在失業的來臨,而在何時告別失業的不確定性。這一波失業潮之所以令人憂慮,在於它是全球性,幾乎各地區、各產業、各階層都處在風暴之中,顯然不是任何單一國家、企業、個人能夠反轉,而且何時才能觸及谷底,目前尚難預見。這樣嚴峻的情勢,不是「田螺含水過冬」一句話就能解除壓力,而是需要更強的心理調適,以及更務實的就業準備。

 

日昨,筆者閱讀一篇評論失業問題的文章,作者提出失業造成社會集體恥感的觀點,意指由失業者承擔挫敗的恥辱有失社會公義等等。筆者從其流暢的文字中清楚感受到作者的悲憫、憂慮與不平,也同意其對政府與企業經營者的抨擊,但筆者認為「恥感」二字,並不適合用來描述失業者的複雜情緒與感受。恥感的產生,應係以犯錯為前提,且對犯錯有所覺察,認為其行為具有可責難性,並對自己所為感到羞愧。失業如係因違反企業規則而受解僱,因其失業可歸責於失業者自身,因此而生恥感,筆者尚可同意此一說法,但如因經濟循環性因素而造成,就如同流行性感冒一樣,有何恥感?職場如同公共場所,出入公共場所很難完全避免流行性感冒,進出職場又何能「終身僱用」?台灣企業平均壽命不到13年,過去多少受僱者付出青春年華為企業打拼卻未能領到退休金,以致有勞退新制的變革,這不就是就業不安定性的真實寫照!因此失業不僅不應有恥感,連挫折感都是多餘。現代社會,職場的更迭與流轉乃常見之事,「從一而終」反成稀有動物。筆者並非鼓勵恣意跳槽,讓自己成為職場的游牧民族,但對於缺乏職涯發展多元路徑規劃者,筆者認為很難承受就業風險。

 

其實,這波失業潮最值關切者在於失業人數多,而釋放出來的就業機會相對有限,供過於求的情形不僅不利於勞動條件的爭取,連就業機會的競爭也更為激烈,高學歷搶食低階職務者越來越多,就業等待期必然會拉長,求職的成本相對提高。在形格勢禁下,筆者擔心失業者在多次求職失敗後喪失求職勇氣,淪為「怯志者」(discouraged)。所謂「怯志者」係指有工作能力,且隨時可以就業,但未有實際覓職行動的失業者。國外對於求職怯志者的就業服務,通常會提供個別的諮商,由專業的職業諮商人員針對其心理障礙進行診斷與會談,協助個案洞察其處境及自身的優勢與弱項,再依可利用的資源擬訂解決方案,逐步增強其求職與職業適應能力。國內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雖然也有類似的服務,但受限於專業人力的不足,加上求職者對就業諮商缺乏認知,因此大都流於泛泛諮詢,對求職者心理動力的發展幫助有限。

 

面對蒼涼的就業冰原,失業者如能丟棄一切包袱,讓自己歸零,勇於探索,勇於學習,勇於追尋,善用政府提供的就業資源,必能走出困局。至於所謂的「恥感」,應該棄置在路旁,讓冰雪深埋。1981年,英國失業人口逾200萬人,當時的就業部長泰比特(Norman Tebbit)呼籲失業者「騎上你的單車,出去找工作」,至今仍被視為一種對抗失業的最佳精神。看到國內勞工失業率不斷攀升的報導,身為全國性工會之一的負責人,除強烈要求政府部門應有更積極的作為外,更期待失業勞工也能勇敢面對現實。歲次牛年,祝福台灣勞工犇向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