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2/5境外公司上班如何保障權益 2/5公司的強制開會 2/5月薪26000放假放4天一天9小時 1/11自105年1月1日起法定正常工時... 1/05取消特別休假!!
當前位置 > 首頁 > 勞動論壇 > 工運歷史長河 > 國際工會的百年流轉
工運歷史長河
[ 2009/03/05 ] 國際工會的百年流轉

                         國際工會的百年流轉
【洪清海/本會顧問】
 
2006年11月1日,「國際自由工聯」(ICFTU)與「世界勞工聯盟」(WCL)合併組成「國際工聯」(ITUC),代表自由勞工組織對新自由主義資本社會的回應,既象徵全球工會的板塊移動與整合告一段落,也是國際工會百年流轉的新驛站。面對這一波全球金融危機所引發的經濟衰退,在國際經濟秩序進行典範重構的此刻,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激盪是否衝擊國際工聯的結構與運作,是值得觀察的國際工會關係走向。究竟剛成立一年多的國際工聯將從當前的驛站奔向何處,又如何在國際政經與社會文化的快速變遷中創造最佳的運作平台與介面,藉以為國際公平勞動及工作生活品質提供可行的方案與願景,這無疑是關心國際工運人士心中的期待與憂慮。
 
檢視國際工會的成立、解散、分立與重組,從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International Workers Association)在倫敦成立起算,國際工會組織在近150年的流轉中,對外從未停止與資本力量的對抗或斡旋,卻也無法迴避內部意識、價值、文化與利益的衝突或糾葛,團結與分化的力量在此消彼長中一再改變國際工會的容顏。茲就國際工會的百年流轉過程扼要整理如次:
 
一、從「國際工人協會」到「世界工會聯盟」
(一)1864年英、法、德、義等國的工會發起籌組國際工會組織的行動,藉以改善工業革命所帶來對勞動者的無情傷害。國際工人協會(International Workers Association)在倫敦宣告成立,正式向不義的資本社會宣示對抗與改革的國際行動即將展開。很可惜,這個代表工人力量首次跨國集結的國際工人組織,由於內部意識形態的歧異,很快因共產主義在其內部快速發展而陷入內鬥的困局,1876年終於走向解散一途。該協會被視為共產第一國際(First International)的前身。
 
(二)1889年,第二個國際工人組織在法國巴黎成立,取名為「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積極展開有關「八小時工作制」、「禁用童工」、「限制女工夜間工作」等勞動基準及勞動人權的改革工程。該會於1914年解放,共存活25年之久,算是一個有戰鬥力量的國際工人組織,世人稱之為第二國際。在第二國際活躍於國際工人舞台之期間,以產業別為組織區域的國際性產業工會聯合組織也相繼成立,致力於各別產業勞動關係的改善與協商。
 
(三)1913年,國際工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IFTU)成立,除對縮短工時、最低工資、女工及童工保護等議題持續進行改革外,對勞動者的自由結社權的爭取更是不遺餘力,1919年著手修訂國際勞工憲章是其一大巨擘。該會於1945年宣告解散,另組「世界工會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WFTU),結束30餘年充滿理想與榮耀的奮鬥過程。在國際工會聯合會運作期間,另以俄共為主體的共產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即所謂的第三國際,亦同時伸手進入國際工會的領域,另以赤色國際工會(Red Trade Union International)積極擴張其勢力範圍,爭取國際工人代言人的主導地位。
 
(四)1945年10月3日,世界工會聯盟(WFTU)在巴黎成立,面對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社會與國際政治的新形勢。此一國際工會為搶占聯合國勞工代表地位,廣邀各產業別的國際產業工會聯合會加入,惟因俄、法、義等工會聯合運作,引導共產黨的勢力進入該會,以英國為首的各國自由工會遂紛紛退出該聯盟,使該聯盟在成立不到四年就成為共產國家工會的左翼國際組織,迄今已有65年的歷史,有80個國家,180家工會為其會員工會,涵蓋7000萬名勞工。大陸中華全總(ACFTU)是其最重要的成員。
 
二、國際自由工聯獨領風騷一甲子
1949年12月,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Free Trade Union,ICFTU)於英國倫敦成立,宣告與上述左翼「世界工聯」分庭抗禮,從此全球勞工的國際活動在不同的意識型態與政治體制中割裂為二。國際工運難以跳脫國際政經結構的主宰,與其說是命定,毋寧說是妥協。
 
近一甲子以來,以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日本、瑞典、印度、澳洲、拉丁美洲、中東等國家和地區自由工會為主體的國際自由工聯,高舉民主、自由、自治的旗幟,積極展開對開發中國家發展工會組織的指導與協助,並就改善全球勞動條件及安全衛生,建立社會安全體系,強化勞資協商及社會對話,實現尊嚴勞動之目標等面向,進行全方位的賦能與賦權改革。擁有148個國家地區,221個會員工會,1億5千萬個工會會員,是有始以來最堅實而活力四射的國際工會組織。
 
美國勞聯產組(AFL-CIO)與國際自由工聯的運作之間向來存有理念與利益之爭,曾於1969年至1984年之間完全退出該會。而該會在亞洲地區的活動,則推遲至1980年代才因此一地區工會逐漸脫離國家統合而產生連結。換言之,以歐洲社會民主主義成員為主體的國際自由工聯,其內部結構與運作依然無法擺脫意識與價值之爭。
 
三、世界勞工聯盟從宗教到勞工關懷的行動
世界勞工聯盟(World Confederation of Labour;WCL)是歐洲親教會的工人組織,前身為「國際基督教工會聯合會」(IFCTU),於1968年改名,是國際自由工聯之外的重要國際勞工組織,曾擁有144個會員團體,2600萬名會員。該會在全球各地區成立「兄弟工會」的組織,台灣自主工聯為其亞洲兄弟會的重要成員。
 
世界勞工聯盟藉由全球的地區性勞團,工會及職工協助中心等組織,積極介入各地區的勞資爭議調處,移民勞工的保獲,以及勞工運動的培力行動等,確已發揮人權、自由、公義的守護與推進功能。尤其在工會幹部的培訓及國際工運視野的開拓上,更是有其一定的貢獻。
 
四、國際工聯的挑戰
2006年11月,國際自由工聯(ICFTU)與世界勞工聯盟(WCL)結合為國際工聯(ITUC),再次改變國際工會的結構與面貌,至於其未來的運作將會給全球工運帶來何種改變,尚待進一步觀察。
 
筆者對國際工聯的成立,雖然給予正向的評價與期待,但從國際工會百年流轉的歷史中,筆者發現新的組織形態固然是對國際政經情勢變遷的新回應,而此一回應方式能否產生實效,關鍵尚在於其內部意識與價值的整合,而非單純的結構調整或資源的整合與分配。基此,國際工聯在形態上代表工會國際力量的凝結,卻也代表各國或地區政經力量在此一國際工運舞台的介面延伸,因此,國際工聯的運作很難不受地區性經濟利益衝突的糾葛,尤其當全球貿易因區域性經濟體的發展而呈現新的競爭關係時,區域性的工會結盟是否為維護其區域利益而衝撞或挑戰國際工聯的核心價值,這是值得注意的課題。類似當年美國「勞聯產組」對國際自由工聯的挑戰與杯葛,是否會發生在國際工聯的未來運作上,誰又能排除其可能性?
 
總結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工會組織的國際結盟是回應經濟全球化不得不走的道路,但國際工會的組織與運作並不全然能公平照顧到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勞工利益,而且其內部的意識、價值和文化的歧異,也是難以完全擺脫的動態糾葛。國際工聯是一個可以期待的國際工會組織,但國際產業別工會組織,以及區域性的工會聯合組織的活力與實力,或許才是國際工運衝鋒陷陣的主要角色,也是台灣工運走向國際所應積極連結的重要平台。
 
至於「國際工聯」與「世界工聯」能否在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下超越意識形態之爭,逐漸走向良性互動,並在國際勞動議題上進行策略聯盟,目前尚無任何訊號,但在歷史矛盾辯證法則下,或許會出現是一種令人驚異的超級夢幻組合,誰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