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2/5境外公司上班如何保障權益 2/5公司的強制開會 2/5月薪26000放假放4天一天9小時 1/11自105年1月1日起法定正常工時... 1/05取消特別休假!!
當前位置 > 首頁 > 勞動論壇 > 焦點論述 > 洪清海 > 外熱內冷的國際工殤日
洪清海
[ 2009/04/28 ] 外熱內冷的國際工殤日

                       外熱內冷的國際工殤日
洪清海/本會顧問
 
1996年,國際勞工組織將每年428日定為「國際工殤日」(World Day for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 WDSHW),並自2003年起每年舉行悼念活動。今日全球各地分別舉行各種悼念、祈福、研討、示威等活動,呼籲政府及企業重視勞工安全衛生的改善,以預防職業災害之發生。台灣每年國際工殤日均有工殤團體舉行示威遊行,今年亦不例外,但是遊行的規模顯然不如往昔。各界對工殤的關注,似乎已在退燒之中,如與國外活動相比,呈現外熱內冷的現象,這是值得住意的警訊。當一個社會工殤的活動表現出冷漠與疏離,除表示政府未盡其責,也代表工殤議題的創設與詮釋,欠缺說服與感動的力量。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每年死於職業相關意外和疾病的勞工人數高達230萬人,另有2700萬勞工因非致命性的職場意外(non-fatal workplace accident)而受苦。至於新增職業病的個案報告則高達1600萬人次。居高不下的職業災害和疾病,不僅使勞工及其家庭生活受到嚴重傷害,更加重政府與企業財務補償的負擔,包括健康照護、復健和殘障給付。
 
根據勞保局的職災給付統計,2008年職災給付案件40658件,其中傷病給付37346件,殘廢給付2992人,死亡給付320人。職災給付千人率4.6,其中死亡給付千人率為0.036,殘廢給付千人率為0.33,換言之,台灣每年因職災死亡之比例為百萬分之36,殘廢者為百萬分之330。雖然國內職災死亡與殘廢雙率均較國際平均標準為低,與先進國家相比,則仍有改善空間。國內工殤團體對政府公佈之工殤統計表示懷疑,因為政府的統計並未包括未參加勞工保險的職災案件黑數。
 
平實而論,近年來政府對職災之預防及相關法制的建立,可說相當用心,如職災保護法的通過,職災給付項目的擴大,以及職業安全促進方案的推動,都代表政府改善職災的努力。然而,面對複雜多變的勞動環境,職災的原因也日趨複雜化。例如非典型勞動的增加,帶來職場安全的新挑戰與威脅。又如失業率的攀升,使在職勞工的職場無形壓力大增,對失業勞工則帶來更大的挫折感。今日,有關職業與非職業的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間接造成嚴重的職業意外或疾病,因此,國際勞工組織強調今日對抗職災的策略,必須朝向「精密」(sophisticated)和「統整」(integrated)的方向,把職災視為社會責任,而非僅靠勞資雙方自行努力。基此,勞資政三方機制與社會對話的落實推動,就成為建構職業安全與衛生體系最基礎的工程,也唯有整體社會共同關心職災的預防工作,把職業安全衛生視為經社發展的一環,職業災害才能獲得真正的改善。
 
筆者觀察全球各地在國際工殤日所舉行的活動,發現各國政府、政黨、工會、公民組織、工殤團體、人權團體大多參與其中,而台灣則只有工殤團體和少數勞工社團有所行動,政府和工會組織竟然都置身事外,令人感到失望。國內工殤團體今年所提出的訴求,包括「受創勞工、基本保障」、「失業勞工,政府僱用;就業勞工,國家保護」、「勞工安全衛生法一體適用」、「違反勞安規定,課予刑責」等,其實都是最基本的訴求,希望政府能傾聽其聲音。筆者認為,當全球一百多個國家都在國際工殤日舉行相關活動,馬政府團隊實不宜冷漠以對,而全國性工會組織更不能毫無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