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2/5境外公司上班如何保障權益 2/5公司的強制開會 2/5月薪26000放假放4天一天9小時 1/11自105年1月1日起法定正常工時... 1/05取消特別休假!!
當前位置 > 首頁 > 勞動論壇 > 焦點論述 > 董文雅 > 從論述到合作之路-工會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的挑戰與回應
董文雅
[ 2011/04/15 ] 從論述到合作之路-工會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的挑戰與回應

從論述到合作之路-工會在兩岸經貿合作中的挑戰與回應
【董文雅/本會理事長】
 
壹、前言
 
 曾經在台灣社會沸沸揚揚爭論不休的ECFA議題,在意識型態與政治激情退卻之後,幾乎已成為昨日新聞,被全然的遺忘。或許這是臺灣淺碟型社會的特徵之一,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從工會的角度與使命進行省思,我認為此時應該正是對此一議題嚴加檢視與關注的時刻。我始終相信,理性而成熟的工會不應輕易隨著媒體起舞,也不會因為媒體不再聚焦就等閒視之。誠如溫家寶總理所言「ECFA開局良好,進展順利,效果初顯」,一切尚在試車上路階段,我們審慎樂觀之餘,也當注意衝擊與挑戰正在醞釀與凸顯之中,工會永遠沒有懈怠的藉口。
 
 基於上述基本認知,我對本次論壇主題的設計感到無比欣喜與肯定。主辦單位能在兩岸經貿合作「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榮景下,不僅沒有「一朝看遍長安花」的催眠,反而提醒工會要認真思考自身的角色與作用的調適,尤其是有關失業的因應,此一用心令人感佩,本人謹代表臺灣總工會出席本次大會的幹部表達最高敬意與感謝。
 
貳、 從區域性經貿合作理性看待ECFA
 
兩岸經濟結構、市場規模、產業發展和勞動市場等面向各具特色,也存有極大差異性。我認為,兩岸經貿合作在共存共榮中不排除出現互為消長的矛盾。換言之,合作中存有競爭,互補中存有替代,這是一種結構性的侷限,也是一種動態的均衡,無須隱諱,更無須悚懼。重中之重在於如何經由誠信溝通與協商,找出互利的最大公約數,據以建構制度性的合作模式,發展永續的運作機制。檢視當前的發展情況,亦正朝此方向快速推進之中,從有關投資保障協議已是指日可待而觀,一切形勢發展即不言可喻。
 
 大陸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台資企業在大陸已有八萬多家,直接投資超過五百億美元,如包含異地投資則高達九百億美元,台商投資已占大陸外資9%,可見大陸已成為台商投資的主要地區。大陸對台商的磁吸效應,不僅造成部分掏空、關廠和大量解僱的負面作用,也造成勞動市場的供需失調,進而產生薪資雪凍的不利情勢。此外,部分台商以相對廉價的生產成本進行回銷,也構成部分傳統產業的生存威脅,影響受僱勞工的就業安定和薪資所得,擴大社會成本的支出。盱衡ECFA的後續效應,我認為產業升級和技術升級的壓力將更形急切,勞動關係的強化刻不容緩,臺灣弱勢勞工的競爭力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而政府對轉業訓練和失業救助的負擔亦將更為沉重。
 
 當然,利害權衡不惟取其輕重的算計,尚須考量佈局的形勢與機遇,因此,站在臺灣工會的立場來看待兩岸經貿合作的推展,「骨肉之親,析而不疏」的情感固然澎湃在懷,但基本的思維仍從區域性經濟合作的觀點出發,理性評估其利益與風險,並以務實態度面對可能衍生的衝擊與問題。基此,我認為兩岸工會的交流與合作,應當聚焦於問題取向,逐步建立兩岸工會攜手解決問題的機制,開展各項有益於兩岸職工生涯發展的合作方案。我在兩岸工會論壇中多次反覆強調此一期待,雖然實質的進展仍然緩慢,但我很欣慰這樣的聲音漸漸受到重視。
 
參、工會的挑戰與回應
 
 兩岸工會的體系與結構不同,運作模式和作用也有差異,但真心實意為勞工提供保障與服務的核心價值則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兩岸工會的現實環境與條件容有不同,但同樣無法自外於環境變遷的挑戰。
 
 目前臺灣工會除了要面對集體勞動三法帶來的法制變革之外,勞動市場供需的失調,以及多元僱用型態的濫用與失控,都是侵蝕工會生存基礎的威脅力量,而工會之間共識與行動的歧異,年輕勞動者對工會的疏離,以及社會對工會的冷漠,都是讓體質不良而資源不足的工會日漸衰頹的結構性因素。此外,企業面對國際競爭壓力日劇,經常漠視社會責任與倫理,讓勞工受到不合理的對待,如最近引發關切的「 過勞死」問題,即是冰山之一角。
 
 至於大陸勞動市場的變化,我認為,除了區域性供需失衡仍待改善外,所得分配和社會保障的持續改革也是重大工程,而產業升級所衍生的技術升級壓力也會帶來職場適應的問題。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二五計畫從出口轉向內需,從生產轉向消費的政策更張,必然帶來更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制度性變革,工會體系在此一世紀大改造中的使命與作用,都將接受實踐的嚴格檢驗。
 
 就以上分析,我認為兩岸工會在兩岸經貿合作的動態發展中,雖然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強度容有不同,但如果從宏觀的角度將全球化的變數一併納入思考,其實很多問題是共通的。以下謹列舉犖犖大者如次:
 
一、為因應全球化的競爭,企業高喊勞動法制鬆綁的聲音將愈來愈高,勞動市場彈性化的行動脫序而行,工會面對勞動法制「去規則化」與「再規則化」的戰鬥將更為激烈。
 
二、企業全球布局的行動將日益便捷,生產要素的比較利益,市場通路的利基,投資保障與風險的控制,以及勞動者生產力與競爭力的條件,都是左右企業「在地化」與「全球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工會在勞動關係上的成熟度與穩定性,也是被檢視的變數之一,易使工會行動陷入瞻前顧後的難題中。
 
三、勞動市場出現多元就業形態,勞動關係的複雜性與變異性將使工會生態環境更脆弱。非典型就業勞工和失業勞工與工會關係的連結,已成為工會應該認真思考的課題。
 
四、產業升級將衍生勞工技術升級的適應性問題,而結構性失業問題則將誘發訓練的需求,工會、企業與政府三者如何在訓練、就業與社會救助上發揮協力作用,將更形重要與不可或缺。
 
五、高科技產業的生產流程與管理制度,存在著勞動安全衛生的高度風險,卻隱藏在亮麗的外表之內,成為勞動保護的幽暗一角。工會在科技產業的角色功能尚待強化。
 
六、工會的社會形象關係到社會對工會的評價與認同,因此,工會如何有效與社會(尤其媒體)進行對話,讓社會大眾支持工會的集體行動,將成為工會日常的活動。
 
七、勞動關係在企業危機中的重整與調適,是維繫企業生存與勞工生計的基本條件,讓步性協商是相互扶持的必要程序。
 
肆、閩台工會合作的推展
 
 自從本會與福建省總工會正式協議交流以來,經由兩會的定期互訪和所屬工會的密切交流,已建立深厚的情感,也積極展開具體的合作計畫項目。在互動過程中,來自福建省總工會的鼓勵與協助,總是令人感到溫馨而愉悅。
 
 20104月在高雄舉辦的「兩岸工會論壇」,福建省總工會路平主席提出「技術創新成果」、「高技能人才」、「企業文化和職工文化」和「工會業務」等四大面向的交流構想,我在認同之餘隨即在同年6月廈門的「海峽論壇」中積極回應。
 
 今年二月間,本會已接獲福建省總工會交流中心的「閩台工會交流項目初步設想」草案,內容包括20多個專案設想。雖然這些項目尚待兩會進一步的細部討論,但兩會合作的步伐正在向前邁進。本會不僅樂見其成,更當全力以赴,期待在最短的時間內至少能舉辦閩台職工技能競賽的大型活動,讓兩會的交流正式進入實質合作的新里程。
 
伍、結論
 
 ECFA的良好開局,為兩岸的經濟發展建立制度性的合作機制,其影響性既廣且深。從工會的觀點來看,ECFA對產業與就業的效應各有正負,端視後續的回應而定。換言之,挑戰與回應都是動態的。ECFA既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萬靈單,也不是臺灣就業市場的票房毒藥。對於出口取向的臺灣經濟實體而言,ECFA是走向區域性合作的理性選擇,也是全球化布局的一環,而且,ECFA的經驗正好提供一個檢視台灣社會面對變革的回應能力。
 
 其次,ECFA對就業的衝擊主要來自產業的消長。缺乏競爭力的產業一旦被市場淘汰,受僱的勞工也必然受到波及。在理論上,轉業訓練固然可以協助失業者重回就業市場,但部分勞工則會因為本身條件的侷限而無法轉業,此時相關的救助方案就格外重要。相反的,受益的產業可能衍生人力需求,提供新的就業機會,甚至提供更好的工資報酬,為勞動市場注入活力。如何經由就業服務系統提供效率化的媒合,也將考驗勞資政三方的協力作用。
 
最後,再一次感謝主辦單位的安排與服務,並祝本次論壇圓滿順利,各位與會代表先進健康如意。以上報告,敬請指教。
(本文是參加2011海峽兩岸工會論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