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2/5境外公司上班如何保障權益 2/5公司的強制開會 2/5月薪26000放假放4天一天9小時 1/11自105年1月1日起法定正常工時... 1/05取消特別休假!!
當前位置 > 首頁 > 勞動論壇 > 焦點論述 > 洪清海 > 正視當前三項重大勞動議題
洪清海
[ 2009/11/19 ] 正視當前三項重大勞動議題

                 正視當前三項重大勞動議題
【洪清海/本會顧問】
 
在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台灣景氣領先指標下滑,失業率出現向上飆升之勢,4.27﹪只是序曲。有人戲稱馬政府的633政策願景,如將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的目標值互換,不就是台灣可見未來的寫照!至於國民所得何時能達3萬美金,就當作類似「有夢最美」的囈語。
 
觀察劉內閣的施政,「慢半拍」似乎已成為其主要節奏(如救災、毒奶),甚至被抨擊與台灣社會脈動嚴重脫節(如稅改),根本不知民間疾苦。筆者認為,施政並不像請客吃飯,只要席間觥籌交錯就能瞬間增溫而賓主盡歡。面對千頭萬緒而充滿變異性與衝突性的政事,施政者「歡喜做,甘願受」是最起碼的修為,對外界的批評過度「自我防衛」,只是凸顯其脆弱與無能。至於全民面對自誇「馬上好」的政府,固應時時監督其施政動向與內涵,亦應給予施政者適當的時間與空間來實踐其計畫或方案,畢竟有些施政成效是無法立竿見影,過於急切的評論容易失諸公允。綜觀新政府整體表現,筆者認為勞委會的運作,不論是勞保年金、育嬰津貼、社會對話或「立即上工」等舉措,急而不譟,舒而不緩,在在顯示勞委會對社會的回應力堪為部會標竿,工會與勞工當不吝給予掌聲。惟對於「桃園航空城經貿特區勞動議題」、「勞退舊制五年足額提撥」、「勞保基金虧損十年撥補」等三項議題,筆者認為勞委會能否堅持立場,促其逐一實現,尚待工會與勞工持續督促與關注。以下謹分項扼要分析如次:
 
ㄧ、關於桃園航空城經貿特區勞動議題
「愛台12項建設」是馬政府施政的主軸,是深耕台灣的重要擘劃。經由擴大內需的公共工程,為經濟成長與轉型注入動力與觸媒,這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勢下,對以出口為主的台灣經濟體而言,更加凸顯其重要性與急迫性。桃園航空城經貿特區雖只是「愛台12項建設」之一,但因其計畫規模相當宏大,既與區域發展緊密關聯,復與桃園國際機場的擴張息息相關,龐大的經濟綜效中夾雜著地方現實利益的算計,因此相關決策過程難免出現利益團體的角力。對台灣勞動者而言,基本上很難對此一重大建設有所置喙,但因其規劃係採特區模式,在自由化的基調中,對於勞動規則的去管制化,被視為招商的必要誘因之一,工會對此自然無法置若罔聞。
 
筆者認為桃園航空城經貿特區所涉外勞比例、基本工資脫鉤、勞基法排除適用等論述,不惟凸顯政府經建部門經濟掛帥的僵化思維與本位主義的可鄙,更是完全無視於國際公平勞動的規範與其可能衍生的杯葛壓力。政大經濟系莊奕琦教授在「大三通的經濟戰略意義」一文中強調,經貿營建特區的設立須考量依不同產業屬性與地理區位,以產業聚落發展的概念完整的規畫,「更重要的是,營運特區內的產業,不分屬性均需以實現兩岸分工與部局全球為進駐的必要條件,且以兼顧環保、生態和節能減碳的產業或經營方式為優先對象。不論台商回流或外資投資,均應避免以廉價低技能勞工為競爭訴求的勞力密集或低附加價值產業的復辟」。很不幸的是,桃園航空城經貿特區的走向,似乎正與莊教授的主張背道而馳。工業總會再三向政府施壓將進用外勞上限放寬為40﹪?比現行三K三班的外勞比例還高,而僱用原住民的比例則下降為1﹪,筆者對此深感失望與憂慮。筆者失望的是,政府給予企業轉型與升級的時間不可謂之不長,至今資方團體卻依然迷戀於廉價勞力的比較利益,產業升級淪為口號,全球部局竟只是企業游牧的美麗包裝。平實而觀,有不少企業西進多年,當年其出走行動之絕決,曾令多少勞工為之心碎,而今大陸工資、稅負、環保等要求日趨嚴厲,企業回流行動的考量竟然還是廉價勞力,與當年出走的心態相同,這是多麼諷刺的時空錯置,又是多麼貪婪的鮭魚回流。筆者認為,如果經貿特區再為這類企業量身打造,不只令人失望,寧可就此停擺;筆者憂慮的是,施政者如果為了短期經濟利益,或為了一時招商之便宜行事,任由資方團體挾持,以去管制化為企業打造不公平的競爭平台,經貿特區可能淪為買辦的天堂,卻是本國勞工不得其門而入或望之卻步的勞動叢林,施政者的短視近利,實難以令人安心。
 
筆者認為航空經貿特區的開發,應將促進國人就業效益的比重加大,才能公平分享施政成果。尤其在經濟衰退,失業率節節高漲,民間消費更趨保守之際,「安定就業才能安心消費」是施政者應有的認知。如果將航空經貿特區可期待創造的就業機會任由廉價外勞搶食,筆者看不出政府解決失業問題的智慧與誠意何在。
 
據悉,桃園縣總工會、產總等地方工會團體及社運團體曾多方努力阻止經貿特區外勞比例鬆綁,也曾獲得勞政部門允諾妥處,然而最近媒體報導卻轉向放寬,令人懷疑勞政部門是否向資方傾斜而放水,抑或勞政部門的主張在財經議題上被邊緣化?從劉內閣日前裁示擱置「裁外勞,救本勞」的爭辯,其實已可隱約看到施政者對勞動族群的冷峻與疏離。最近政府雖然高喊「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表面上重視失業問題,其實還是以企(產)業救援為考量,只是把防止勞工失業轉化為政府大方救助企業的合理藉口。試想,工總如此緊抱外勞,企業會挺勞工嗎?筆者不禁要問,如果真心關懷勞工,政府為何不直接挺勞工?過去國民黨執政向財團靠攏,慘遭人民背棄,如今重新執政卻依然聽不到基層微弱的喘息,如此欠缺基層關懷的政黨,勞工挺得下去嗎?筆者認為工會及工運團體應將經貿特區勞動規範鬆綁列為政策觀察指標,並整合力量向政府表達對勞動規範鬆綁的不滿,否則惡例一開,尊嚴勞動將萬劫不復。
 
二、關於「勞退舊制五年足額提撥」議題
2005年勞退新制上路,可攜式個人帳戶提供退休所得安全防護,6﹪的提撥率雖然不到舊制給付的半數,導致退休金嚴重縮水,卻未見勞工激烈抗爭,算是重大勞動制度的寧靜改革。筆者認為勞退新制是國家勞動基準向現實嚴重低頭的行為,公權力的懈怠與潰退很難合理化解釋。
 
依勞退條例規定,勞工於新制施行前應有選擇權,惟事實證明此一法定選擇權在現實的職場並不存在,絕大部分民營企業受雇勞工都被要求一體適用新制,其過去的服務年資則結算保留。為保障過去年資在日後退休時得以領到退休金,勞退條例規定企業應於五年內足額提撥退休準備金,讓企業有充裕的時間處理過去提撥不足的問題,避免造成企業資金調度難題。此一配套措施,以時間換取空間,對企業而言,算是情理兼顧而仁至義盡,任何重視企業倫理或社會責任的企業應不再推諉迴避,然而遺憾的是,國內重視倫理或責任的企業仍占少數,五年補足的期待恐將落空。
 
      勞委會統計顯示,有關舊制退休準備金提撥家數93年為53.472戶,提撥率13.4﹪,受益勞工298萬人,受益勞工率49.83﹪;勞退新制實施後,96年為125.868戶,提撥率29.31﹪,受益勞工358萬人,受益勞工率62.55﹪。資料顯示提撥率雖有成長,比例仍嚴重偏低,在參照受益勞工率的變化,可推定未提撥者應以小型企業為主。此外,統計資料並未顯示已提撥者所提撥之金額是否符合員工年齡、年資、流動率等實況,尚難判斷足額提撥的情形。退而言之,縱然假設已提撥者均足額提撥,仍有近4成的受雇勞工可能領不到舊制金額,問題依然嚴重。
     
面對勞退舊制五年足額提撥可能跳票情況,筆者認為勞政部門應實施專案勞動檢查,工會組織亦應督促政府展開具體的執法行動,避免新制縮水而舊制付諸流水的雙重損失。
 
三、有關「勞保基金虧損十年撥補」問題
勞保年金制將於9811上路,可望為勞工提供安全的老年經濟保障,並為捉襟見肘的勞保財務紓解壓力,惟勞保永續經營的挑戰卻日益嚴峻,備受各界關注。筆者認為勞保累計上兆的服務債務,顯然非調高費率或管理績效即可化解,因此政府是否確依立法院附帶決議,分十年編列預算撥補虧損,是一件應該重視的大事。
 
就權責而論,勞委會應與財主部門溝通預算編列作業方式及額度,並依預算程序完成審議,逐年填補缺口。據報載勞委會已主動行文行政院主計處協處,後續結果如何筆者尚無所悉,惟依立法院附帶決議之效力而觀,政院應會遵循辦理。筆者在此提出此一問題,旨在提醒工會應密切注意其結果,如行政院推遲或編列不足,應將此一問題凸顯為重大勞動議題,並以團結行動促其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