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2/5境外公司上班如何保障權益 2/5公司的強制開會 2/5月薪26000放假放4天一天9小時 1/11自105年1月1日起法定正常工時... 1/05取消特別休假!!
當前位置 > 首頁 > 勞動論壇 > 亞洲勞動脈動22 > 阿拉伯國家勞工運動速描
亞洲勞動脈動22
[ 2014/01/23 ] 阿拉伯國家勞工運動速描

            阿拉伯國家勞工運動速描
【洪清海/本會顧問】
 
阿拉伯國家聯盟係由22個伊斯蘭國家組成,分散在中東和北非(MENA)地區,總人口近3億人,勞動人口超過1億人,且以青壯人口為主,人力相當充沛,但因區域產業以能源為主,製造業與服務業仍待發展,尚無法有效吸納快速增加的勞動力,故其失業率一直高居不下。而性別不平等造成婦女就學和就業的障礙,以及性騷擾、性暴力、人口販運及外勞剝削等問題,屢屢成為國際人權的焦點。
 
2011年「阿拉伯之春」延燒整個伊斯蘭世界,人民為推翻既專制又貪腐政權,追求民主自由政治和公平的經濟社會,在政治化青年透過網路串聯,集結了公民力量進行激烈的反政府示威,除了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和葉門4個強權政府下台,也讓其他伊斯蘭國家的執政者感受到改革的巨大壓力,紛紛表態願意進行政經與社會的改革,讓人民享有參與政治與社會發展的自由權利,以及分享國家利益。巴林哈馬德國王為平息民怨,慷慨發放每一家庭2650美元的補助,即是一例。
 
相對於公民運動如火山的噴發,阿拉伯國家的勞工運動則呈現保守而沉滯的樣貌,此與勞工運動初期即與反殖民主義的獨立運動合流有關,更與獨立後統治者長期的專斷與宰制有關。官方工會成為國家統合主義和家長主義的政治工具,獨立工會沒有足夠的生存空間。直到近期,因政經改革的聲浪愈來愈高,官方工會也成為勞工抨擊的對象,在國際工會的協助與培力下,獨立工會運動才漸露曙光。2013年,國際工聯(ITUC)通過決議,在其組織架構中增設一個次級委員會,吸納民主阿拉伯工會聯盟,讓這個久處於國際工運邊緣的地區終於和國際接軌。
 
雖然阿拉伯國家的經社發展程度並不完全相同,其工會組織的發展也未盡相同,但因多數經歷過殖民統治的壓榨與對抗,具有共同的政教權利結構,因此其勞工運動的歷史和現實樣貌,仍具有相近的特徵。以下謹就阿拉伯國家勞工運動的歷史、現況和未來扼要描述。
 
一、阿拉伯國家的勞工運動發軔於國家解放的民族主義思潮,與獨立運動和左翼激進力量結合向殖民統治者爭取當家作主的地位,其組織和目標並非以勞動階級的權利分配為考量,而是在國家解放的優先任務下所形成的策略性架構。在追求獨立的階段,紡織、印刷、煙草、交通、石油等產業的勞工組織快速擴張,成為一股可觀的群眾力量,然而在國家獨立之後,工會雖然獲得官方承認其存在地位,但罷工和示威活動卻完全被禁止,工會淪為統治者的政治工具,官方工會從此成為勞工團結的樣板。
 
二、1960年代,以阿軍事衝突頻仍,讓阿拉伯國家之間放下過去的恩怨,促成統一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同時也讓各國統治者在對抗以色列的備戰中實施緊急命令,藉由禁止集會遊行箝制國內的反對勢力,政黨、工會及社團紛紛被收編或解散,統治者以家長自居,實施類似「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的計劃性經濟分配。此一階段的工會組織,主要以國營企業受僱勞工為主,分享了政治和經濟的權利和利益。國會中有極大比例是酬庸官方工會的領導,甚至勞工部長是由官方工會任命,統合主義是這一階段的特色。1965年在大馬士革成立的「阿拉伯工會國際聯合會」(The Confederation of Arab Trade Unions ),即是此一階段地區性工會的唯一代表。至於國家層次的工會,則由各國政黨所操縱的單一總工會負責勞動階級的控制。
 
三、1990年代,、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問題日益脆弱,經濟改革成為急迫的問題。在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的指引下,國營企業私有化成為改革的主流,公部門被大幅裁減,市場管制鬆綁,自由貿易興起,彈性化高唱入雲。在新的經濟模式下,國營企業員工面臨大量裁員,出現反彈聲浪,而私部門則出現工資凍結、工時過長和工安事件頻傳等問題,非正式經濟部門成為大量勞工棲身之所,勞工基本權益受到嚴重侵蝕。前階段所實施的社會契約分配模式,在結構性經濟改革下已告結束,勞動族群的生活與工作持續惡化,而官方工會則只敢有限度地為自己爭取權益,對其他勞工的困境置若罔聞。經濟的不公平,官方工會與勞工的疏離,給了獨立工會(independent unions)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
 
四、國營企業私有化和非正式經濟部門湧入大量勞工,讓獨立工會找到來自職場的支持力量,但其活動仍然處處受限。執政當局仍視官方工會為唯一的合法工會,而私部門的雇主也拒絕與獨立工會協商。獨立工會在政黨、企業和官方工會三方的箝制下,加上本身缺乏經費和組織經驗,每每在理想與現實中掙扎。2009年,埃及房產稅務獨立工會(Independent Unions of Real Estate Tax)成立,開始思考透過國際社會力量來強化自身在政治與社會平衡的角色功能,開啟了與國際工會接軌的大門。
 
五、2011年「阿拉伯之春」掀起了政治改革的裂岸驚濤,但從運動的主體來看,工會的角色並不凸出,官方工會選擇與統治者站在一起(巴林和突尼西亞除外),而獨立工會則因能量不足,只能依附在反政府的勢力中「拿香隨拜」。20111023日,突尼西亞獨立總工會(UGTT)成立,擁有50萬會員,也成功為35萬個臨時契約勞工贏得正式勞動契約,但迄今仍受執政黨打壓。巴勒斯坦獨立總工會(PGFTU)領導人曾獲得「斯文森國際大獎」,但巴勒斯坦的獨立工會則仍以國家自治為主要奮鬥目標,並未真正聚焦在勞動議題上。而伊拉克雖已有石油、電力等6個獨立工會加入國際全產聯合會(IndustriALL),但迄今仍禁止工會擁有資產和基金。20123月,土耳其公營事業工會聯合會(KESK)發起為期二天的示威,結果502位工會成員被起訴。至於埃及,獨立工會雖已在石油、電力和礦業等產業立足,埃及自由工會聯盟(EFITU)和埃及民主勞工總工會(EDLC)雖也相繼成立,但對勞動政策與立法的影響力仍待強化。
 
六、至於阿拉伯勞工運動的未來,基本上仍將受到政治改革的牽動,也受到國家經濟發展選擇路徑的框架,勞工運動除了必須重新思考與執政者、政黨、公民團體和社會群體的策略關係外,更應誠實面對組織本身的系統架構、工作機制和運動工具與資源的開發,導入國際工會的培力計畫,從企業與產業的層次發展集體勞動關係,才能在勞動族群的支持下獲得生存與發展的動能。至於官方工會,在長期背離自身存在價值與錯失其角色認同,已離勞工階級愈來愈遠,且與獨立工會之間呈現「半隔離」(semi-segregation)的狀態,其未來是否會在競爭力中轉向趨近底層勞工群體,則仍待進一步觀察。
 
綜合上述,可發現阿拉伯勞工運動的歷史軌跡與台灣頗為神似,不管是對抗殖民主義,或是國家統合的宰制,抑或是國有企業民營化的衝擊,官方工會的價值混淆,以及來自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的挑戰,都是工會所經歷和正在面對的複雜形勢。速描阿拉伯國家勞工運動的動態樣貌,心中竟然產生一種錯亂,驚疑是否在書寫自己國家的勞動故事。
 
 
其他相關文章